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观点 | 张京祥教授:杭州战略17年,回顾2001版杭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2001年,杭州市开展了城市战略规划的编制。南京大学张京祥教授是第一版战略规划的重要参与者,在大会上,张教授不仅讲述了当年杭州第一版战略规划产生的背景与思路,也讲述了战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站在新时代的视角,审视了其不足。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发展的辙痕和未来的光荣梦想。


  尽管,人类对于未来的认知还跟不上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使得这版战略规划多少留有遗憾,但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为杭州这17年的发展提出了战略选择,形成了发展共识。积跬步以致千里,城市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地动态校正中迭代与演进。


  17年,足以让一位青涩少年成长为光鲜睿智的成年人


  17年,足以让一座年少踌躇的城市在世界绽放光彩


  正如丘吉尔所言,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背景与缘起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在全球化变革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各地方政府亟待战略性地方性灵活性的解决方案,来主动影响和引导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之外开展战略规划应运而生。2000年,是中国战略规划的元年,继广州首开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之先河,全国一系列的重要城市都先后开展了城市的战略规划。


  2001年,处在历史新时期的杭州,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外部面临着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重要城市严峻的挑战;内部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余杭和萧山撤市设区,行政版图大大扩张;启动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也亟需战略层面指引。杭州,如同一位迷惘的少年,站在成长的路口,思索着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2001年3月26日杭州日报头版

  为破解发展之瓶颈,形成城市发展共识,推动“大杭州”实现飞跃,当时的杭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了战略性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先委托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新市区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地域空间布局结构、都市区空间结构、人口规模预测、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保护等8个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杭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机遇与挑战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时的杭州,面对着冉冉升起的希望,同样面临着深刻的挑战。2001版城市战略规划指出,当时的杭州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区域中心地位受到挑战。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相比北翼的苏州、南京,杭州的各项经济指标、城市竞争力都不占优势,甚至部分指标逊于宁、苏。随着长三角北翼(苏、锡) 率先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杭州先进制造业犹为落后;省域范围,宁波、温州两个强市与杭州在经济发展层面也不相上下。随着跨海大桥建成,杭州区域“节点”地位备受威胁。


  二是产业发展方向路径困惑重重。杭州中小企业数量多而散,产业结构不完整,科技创新实力弱。从产业的制高点来看缺乏龙头性的产业,当时阿里巴巴还没成长壮大,杭州所拥有的企业品牌只有三个全国驰名商标,娃哈哈、张小泉和万事利。

  2000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

  1999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4万人,而同年上海是74.3万人,南京是27.83万人;是年,杭州市高校学生数为7.53万人,只为上海的44%、南京的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10位左右(潘云鹤,2001)

  三是新都市区空间亟待整合。城市行政辖区扩大,给空间组合创建了难得的机遇,然而,整合、协同发展的共识尚未达成。是否要跨江发展,在原来“扩权强县”体制下,存在巨大争议,面临着来自地方的一些抵触。


  四是城市文化与体制需要突破。西湖山水赋予了杭州人偏安一隅、不温不火的恬静性格。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更需要新的城市性格来推动新的历史进程,即不被传统所累,不为文化所醉,重塑开放、融合的进取心态。

破题与路径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本版战略规划从理念认知、目标愿景、产业路径、空间策略和体制创新为杭州城市发展提出五大策略。


  一是形成对城市竞争新法则的理念认知。重视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城市体系变革与激烈的城市竞争,提出自身新的城市竞争法则,分别为以功能比强弱,以文化论输赢,以空间试优劣,以环境定胜负。


  二是建构人间天堂新理想的目标愿景。具体有4个方面: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辐射带动功能卓越的中心之城;空间整合,弹性生长的有机之城;灵秀文润,人居最佳的诗韵之城。


  三是践行四个战略性转变的产业路径。产业体系上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与苏锡常、上海等地区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性质上从综合型到特色化,发挥资本、信息、人才优势,塑造特色职能;产业功能上从生产中心到资源配置中心,抢占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控制权;产业组织上从碎石型到规模集群,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先导,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行动层面要孵化高科技企业,抢占生产服务业先机,延伸大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西进。


  四是突破性地整合重构都市空间。区域层面,通过对区域交通网络的重新织补,实现从拐点到中枢的区域地位;市域层面突破思想观念层面的钱塘江“天堑”跨江发展,实现双核拥江的市区空间总体构造;增长方式上,鼓励精明生长的空间增长的引导与管制;环境营造上,推崇内外双修的宜居环境精细雕琢。


  五是实现城市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一要考量局部收益和全局代价,考虑高地价高房价对人才创业定居等影响,合理调控城市房地产业;二是兼顾城市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把握优越的环境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持续提升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水平;三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注意力经济,注重知名度、美誉度的经营,打造城市品牌,高品位进行杭州城市形象设计和推介。

回顾与反思

G20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会址

  十多年来,杭州对于战略规划长期的坚守以及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成就了今日杭州的成功。站在今天杭州城市发展新阶段的视角,回眸2001版的战略规划,有必要审视其不足,以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提供在纠偏中前进的动力。


  一是对杭州城市功能与影响力提升的预判不足。由于当时杭州并不显著的区域位置,对杭州10几年以后不仅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更是一个独具韵味的世界名城没有充分想到,对杭州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互联网创新的引领城市和美丽中国发展样板亦没充分想到。


  二是对杭州湾、市域和都市圈的关注不足。没有对长三角南翼和杭州湾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与杭州都市圈的近年来逐步增强的功能联系作充分预判。


  三是对互联网支撑下的创新型经济预期不足。战略规划提到以电子商务支撑物流、制造业的发展,但没有预料到其成长规模与巨大影响,没有将许多新功能、新业态的蓬勃发育纳入当时的考量,未能充分研判创新型经济对杭州的产业体系的深入影响。


  四是对人本化、生态化的深层认识不足。战略规划在人本化方面的讨论,主要体现为宜居环境,而对于“人”需求的差异性和动态性认识不足。今天,从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是与经济相互发展的。

-The End-

资料来源 |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整理、排版 | 毛雅倩

责任编辑 | 陈诗音

审核人 | 任宇飞  王冠  常贵蒋

猜你喜欢

地学快讯 | 2018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地学快讯 | 恭喜刘彦随研究员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会议通知 | 关于申办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的补充通知

招聘启事 | 长春师范大学高待遇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